时间:9月10日(周三)下午 14:30
地点:勤园20-518
报告简介:
立方氮化硅晶体因其高热导率和面内应力而展现出开发高品质(Q)机械振荡器的巨大潜力。实现对长寿命机械谐振器的相干电操控,将对声子存储器、重复器以及微波量子态传感器的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本次报告展示了高应力和晶体(3C相)氮化硅膜与超导微波电路的兼容性。我们建立了一个用于长寿命声子的相干电机械接口,使得对电机械协同效应的精确控制成为可能。特别地,由于3C-SiC薄膜的特殊晶向结构,与衬底晶格的失配诱导出薄膜面内的不均匀现象。在室温测试中,我们观察到应力不均匀引发的简并模式破缺现象。通过对所有可观测模式的集体拟合,我们能够获得不均匀应力的具体数值,测量精度超过现有商用仪器两个数量级。在低温下可观测的声学模式展现出极高的品质因子(超过108),这体现了3C-SiC优异的导热性能。简并模式的破缺也为构建光力存储器提供了丰富的声学模式资源。接着,我们介绍了如何在该器件内实现可调的快慢光。在相位跃迁的奇异点附近,群延迟可延长至令人印象深刻的一个小时。由晶体氮化硅膜制成的电机械接口和声子存储器具有诱人的特性,包括低微波诱导的机械加热、相位相干、19.9秒的能量衰减时间,并且在41.3 ms的存储周期内获得不到一个量子噪声。这些发现突显了立方氮化硅膜晶体在混合量子系统不同组件之间存储和传输量子信息的独特机会。
报告人简介:
刘玉龙,2008年进入重庆大学理工实验班(现弘深学院)及光电工程学院攻读学士学位;2012年起于清华大学微纳电子系(现集成电路学院)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曾赴日本理化学研究所(RIKEN)进行访问研究,并获公派至美国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交流。2017年加入芬兰国家量子中心(QTF)及阿尔托大学应用物理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合作导师为芬兰人文与科学院院士Mika Sillanpää教授。2020年加入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现任量子计算研究部副研究员、量子接口器件与系统团队负责人。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面上项目,北京市国际港澳台合作交流项目、北京市重点研究项目等;作为骨干成员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科技创新2030—量子计算”等重点专项。已在Nature、APS、Wiley等系列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总引用次数逾千,并长期担任PRL、PRX、PRA、APL、Nature Communications等期刊审稿人。入选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年度科学技术创新先进个人、北京市科技创新青年英才、北京市海漾青年等人才项目与荣誉。
地址:杭州市余杭区余杭塘路2318号勤园19号楼
邮编:311121 联系电话:0571-28865286
Copyright © 粉嫩小萝尽在色花堂
公安备案号:33011002011919 浙ICP备11056902号-1